楊槱:船舶設計學科的開拓者
2013-09-09 08:09:16 來源:文匯報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楊槱的一生傳奇而樸素。中學時寫就《廣東造船史》,27歲成為造船系教授,曾赴美參與監造“普林斯頓”號航母,是中國船舶界第一位院士,90歲后仍能熟練使用電腦出版了6本書,被譽為“船界活化石”。
1940年至今70余載,楊槱院士辛勤耕耘在船舶設計和中國高等教育的土地上,是中國船舶設計學科的開拓者,也是中國造船科技發展和歷史研究的奠基者。
作為20世紀中國造船界的標志性人物,早在20世紀40年代,楊槱就開始研究川江船并主持設計了當時最大的“民裕”號川江客貨船(船型 船廠 買賣)。20世紀70年代,楊槱主持并領導15000噸自卸運煤船(船型 船廠 買賣)、5000噸近洋干貨船(船型 船廠 買賣)等的設計與研究工作,對我國萬噸輪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瀛州”號巡邏艇、自卸運煤船、5000噸近洋干貨船、15000噸經濟型遠洋干貨船等多種類型的船舶,在中國船舶的科技攻關領域,楊槱乘風破浪始終站在最前端。
1981年,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現稱院士)評選名單揭曉,在造船界有一人被增選為學部委員,他就是楊槱。這是中國在造船領域評選出的第一位院士。此后,他先后當選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船舶工程(含海洋工程(船型 船廠 買賣))學科評議組組長。
20世紀80年代,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中國,“效益”二字是人們熱議的話題。那么如何用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效益?為此,楊槱提出工程經濟理論。他認為:在船舶領域,不僅要考慮船的技術性能,也要注重它的經濟效益。僅僅考慮船本身的技術參數是不夠的,還要與港口、航道等因素綜合起來進行分析,要以最小的投入產出最大的效益,才能使中國的造船業變的強大。1980年他編寫了《工程經濟在船舶設計中的應用》一書,大力倡導船舶技術經濟論證方法的研究。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他指導研究生從事沿海和長江煤炭、石油、集裝箱運輸系統的分析研究,旨在選擇最佳船型與船隊組成。分析中既考慮到船、港口與航道的配合,也考慮到海上氣象、營運中的操作效率以及營運成本中的諸多不確定因素。他的科研小組應用現代預測技術、運籌學和系統分析方法解決了水運系統中的船型分析和船隊組成等問題。這方面的多項科研成果被國內同行專家評為國內首創,楊槱也因此被譽為中國“工程經濟第一人”。
楊槱重視教學,倡導理論學習和研究實踐相結合,在他看來,發展船舶行業最重要的就是培養船舶人才。他自編多部教材,其中有些是全國統編教材,被高校指定為專業類書籍;他親自講授造船原理、造船設計等課程,指導研究生從事多項船舶類課題研究,其中大批成果被研究所、設計單位廣泛采用,并運用于船舶行業。從事教育行業七十載,他培養了一大批教育界和造船界的骨干精英。中國科學院評選出的船舶領域第二位院士、中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艦的總設計師朱英富、“蛟龍”號總設計師徐芑南、主持研制“勝利二號”步行坐底式平臺的的馬志良、“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中國深潛之父”朱繼懋、船舶與海洋工程專家哈船院長鄧三端等都是他的學生。